建设宜居宜业文明健康的幸福之城
发布日期:2023-01-03 11:09
来源:漯河日报
字体大小:【 打印

  2022年12月30日,“向人民报告”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三场和第四场举行。市民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市创文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沙澧河建管委、市城管局、市文广旅局等单位围绕“幸福之城”这一主题,就养老体系、基础教育、就业保障、生命健康、更高水平文明创建与“好人之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功能建设、普及集中供暖、公共文体服务、生态水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谆谆嘱托,抓重点、破难点、出亮点,提前三年完成了“十四五”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任务。2022年8月,我市提前完成省定养老民生实事,超额完成养老服务“五个一”建设任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全省第一方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幸福之城建设,统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走出了一条与市情、农情相适应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市粮食连年丰收,产业蓬勃发展,乡村美丽宜居,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近年来,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始终领跑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连续5年全省领先,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村级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蹚出新路子,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市教育局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加强机制建设,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实现了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高,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迅速扩增,人民群众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不断提升,全市基础教育事业快速优质均衡发展,学生“有学上”且“上好学”。

  近年来,市人社局紧紧围绕“保障民生、服务发展”工作主线,全面推动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不断完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有力保障,城镇新增就业、创业培训等主要就业指标完成情况一直位居全省前列,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质量推进“技能提升三年行动”等工作,全市技能人才队伍总量明显扩大、素质稳步提升、活力充分释放。

  全市卫健系统牢树“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生病之后享受高质量的治疗,减少病痛,少花钱、治好病”的目标,全面提升医疗卫生工作水平,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市创文办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为统领,不断深化“好人之城”建设。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全市共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2名、“中国好人”集体1个、“中国好人”55名。2021年、2022年,我市“中国好人”上榜数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好人效应”让漯河这座城市变得文明而有力量、幸福而有温度。

  如今,“绿色漯河”“生态漯河”“宜居漯河”已经成为漯河闪亮的名片。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坚守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这一底线,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逐年向好。市沙澧河建管委(沙澧河建设运行保障中心)围绕“河”字绘蓝图,依托“水”字做文章,高质量推进沙澧河二期及幸福渠(市区段)工程,高标准管理沙澧河风景区,高起点谋划沿河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了沙澧河(市区段)沿岸70公里独具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实现了漯河美丽指数与幸福指数的“双提升”。沙澧河风景区已成为漯河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和广大市民的绿色会客厅。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住建局以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更新为载体,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持续实施城建交通“三大行动”和“六大重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形象。五年来,全市先后投资1100多亿元,实施城建交通项目1355项。这一时期是漯河住建史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惠民力度空前的一个时期。

  集中供热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暖心工程。市城管局通过调整优化布局结构,全面解决遗留问题,不断提升供热服务水平,让集中供热切实惠及广大群众。我市工业集中供热从2008年开始,居民集中供暖自2018年起步。截至目前,完成市区65条道路供热主管网建设,铺设供热主管网207公里,累计投入主管网建设资金15亿多元;建成换热站168座,惠及200多个居民小区、1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200余家企业。

  市文广旅局紧紧围绕“文化强市、体育漯河”这一建设目标,织密公共文体设施网络,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体服务设施全覆盖,促进公共文体服务全域化、全民化发展;强化机制创新和数智赋能,实现公共文体服务立体化、多元化、数字化和精准化发展。如今,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公共文体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成效不断凸显,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且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编辑:liang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