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七届五次会议第185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01-05 15:14
来源:漯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字体大小:【 打印

关于“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构筑共同文化精神家园”的提案。答复如下:

首先,衷心感谢贵委对文化事业的支持与关注。“文化惠民工程”于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提出,是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步提高之后的一项伟大工程,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一项惠及全国人民、普及大众文化的工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工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和电视进万家工程等重点项目。

新形势下,“文化惠民工程”成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漯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把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构建漯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抓手和重要途径。各级文旅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工程提出的要求,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建议内容,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实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进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服务效能和文化治理能力,提高基层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和实效性,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一、我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情况

(一)落实免费开放服务制度。目前,全市共建有5个图书馆、6个文化馆、13个博物馆和纪念馆、5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331个行政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99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29个体育场馆、61块社会足球场地、8043块体育场地,每年免费为群众提供国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服务10000以上人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750人。市、县(区)、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免费开放,重点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保障和服务开展,保证了各级图书馆每周56个小时和文化馆(站、中心)每周42个小时的免费开放时间,为群众提供图书报刊阅读、电影欣赏、文体活动、书画展览等服务,年服务群众累计200万人次以上。

(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市、县(区)两级图书馆年开展送书下乡、图书漂流、全民阅读推广、流动阅览等下基层服务60次,接待读者20000余人,送图书18000余册。市、县(区)文化部门持续开展“幸福漯河春满园”“舞台艺术送农民”“百城万场·情满沙澧”“群星耀中原·幸福漯河情”“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快乐星期天”“非遗展演”等各类文艺活动每年1200余场次。通过开展各类移风易俗、弘扬新风的主题文化活动,提高了基层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涵养和艺术素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优良文化氛围,凸显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三)满足特殊群体文化需求。为充分照顾残疾人、老年人、少年儿童等特殊人群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公共文化场馆针对特殊人群设立活动区,提供不同服务项目。比如,利用暑期,市、县(区)文化馆举办公益培训,开展美术、语言表演、葫芦丝、泥塑、舞蹈、剪纸等培训,提高少年儿童文化艺术水平。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深入敬老院,为老年人送去节日慰问以及文艺演出,满足老年人文化活动需求。图书馆为残疾人、老年人设有无障碍阅览室,配备听书机、一键式盲人阅读机、便携式盲人点显器、手持式盲人阅览器、盲文打字机等设施;同时设立3-6岁亲子阅览室、7-14岁青少年阅览室,为少年儿童提供图书阅读服务。通过一系列帮老扶弱措施,使社会特殊群体也能拥有精神文化家园。  

(四)创立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漯河市先后成为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示范区创建城市,成功创建的国家级示范项目“幸福漯河健康舞”深受群众的欢迎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共建立健康舞队伍1400余支,参与群众达100多万人次,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今年以来,依托市文化馆举办“艺梦˙幸福人生”公益培训云端微课堂30期,累计点击量2万余次,云端艺术普及12期,“百工百艺”线上非遗作品展12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摄影展网展4期;线下举办漯河市第九个全民艺术普及周活动,“深入基层共帮扶,繁荣社区种文化”——走进古城社区文艺培训、演出,“群星耀中原 舞动新时代”——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河南省第五届艺术广场舞展演、合唱比赛,漯河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等20余场次。开展“艺梦˙幸福人生”公益培训班1期,受益人数9200人次;文化实践员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特殊家庭演出活动56场;各类名家油画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艺术摄影展4次。通过定点式文化帮扶形式,把适合基层的文化“送出去”,为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便民服务,建立长效机制。

(五)推动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坚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覆盖工程,实现全市数字广播电视覆盖接收。舞阳、临颍融媒体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拥有10多个新闻信息及视频播发平台,融媒粉丝数12万多个,单篇最高阅读量达30万次。

 (六)建设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按照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以“寻找村宝”大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面向农村基层招募注册、挖掘推选出一批热心公共文化、有文艺专长的“村宝”,积极推进实施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活动。截止2021年8月,全市共有620个行政村、173个志愿团队、151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培育文化合作社27个,选出村宝103人,创作村歌、村画、村戏501件,开展“寻宝”“赛宝”“荟宝”活动1000多场次。同时,按照省文旅厅有关部署,完成国家平台3名“圆梦工程”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指导各级文广旅部门、文化馆(站)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开展各具特色、卓有成效、亮点纷呈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弘扬传统文化、推进乡村振兴、助力经济复苏。

(七)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按照要求配套场馆免费开放资金,设立图书馆购书专项经费。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全年市县财政购买“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不低于1400场。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投入资金指导和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活动举办、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等,促进文化服务提质增效。

 二、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推进情况

2018年开始,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工作正式实施。此项考核由省政府下文,省委组织部批准,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坚持党政主导、突出重点、客观公正、奖优罚劣的基本原则,对全省各省辖市和直管县开展绩效考核。每年实施一次,考核结果按照省辖市、省直管县分别排序,并作为文明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对于考核成绩突出的省辖市、省管县给予奖励,对于连续两次考核结果后两名的省辖市、省管县,予以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我市被考核单位为5个行政区、13类市级公共文化服务场馆、20多个市直成员单位。具体操作分为网上填报、现场考核、第三方调查评估三个流程。考核指标分为市级指标84项、县区级指标77项,总分值均为1000分。考核内容分为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保障措施、社会评价等4个部分。其中,设施建设主要考核公共文化场馆(设施)建设情况,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美术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等建设情况;服务供给主要考核党委、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情况,包括公共文化场馆的服务情况、重大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等;保障措施主要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情况,包括组织保障、财政保障、队伍建设、人才培训情况等;社会评价主要考核公众文化需求的征询反馈制度建立情况,以及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等。

市文广旅局积极发挥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指导,对标对表、明确分工、细化指标、分解任务、专人填报,采取每日通报进度的方式常抓不懈,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4+1重点改革任务、文化惠民及供需精准对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实现了大幅提升。同时,由第三方专业公司持续开展暗访评估工作,力促文化服务效能。

经过一系列考核,省文旅厅有关领导和专家一致表示漯河市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思路清晰,亮点突出,给予肯定,并综合网上填报、现场考核、第三方暗访评估等各环节分数,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审议,漯河市2019、2020年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格次,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三、下步工作打算

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发展要求,对照全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场馆标准化建设有待提升;二是数字文化建设投入亟待加强;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

下一步,我们还要以185号提案为指引,以绩效考核指标为导向,及时向各县区、各有关单位反馈情况,抓好提升,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提高公共文化重视程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对政府的目标考核,把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服务供给、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等具体事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考核内容,要求相关部门每月、每季度定时上报推进落实情况。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公共文化场馆、重大文体项目建设现场进行实地查看,调研、督导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帮助解决办公条件落后、场地面积不足等实际困难。

二是实施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要求,结合实际推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确保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

三是切实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举办第十个全民艺术普及周,增强社会影响力,继续做好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及省“群星奖”、艺术广场舞、群众大合唱参赛等工作。

四是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发展。发挥“文化实践员”“文化合作社”“文化志愿者工程”等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服务品牌,培育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五是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文化建设融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加强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村歌”、“村晚”等富有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活动,挖掘乡土底蕴,传承乡村文脉,助力乡村振兴,构筑人民群众共同精神文化家园。

 

 

 

 

2021年8月20日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