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漯河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2-05-05 11:15
来源:漯河市人民政府
字体大小:【 打印

——2012年5月4日在漯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面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以赴保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767.1亿元、财政总收入67.2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3.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4.1亿元,均比2006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00元,分别比2006年增加7964元和3817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7.6%。食品、造纸、盐化工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凸显,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业日益壮大。全市6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入驻各类企业650家,201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实现税收突破20亿元,经济开发区、临颍产业集聚区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增强动力、以开放激发活力,强力推进改革创新和开放招商,坚持不懈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90家企业通过战略重组焕发生机和活力;成功组建发投、房投、西城投等投融资平台,在全省第一家发行城投债券,市商业银行挂牌运营,农村信用社达标升级,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财税、粮食、户籍等方面的改革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对外开放水平全面提升,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4.1亿美元、利用省外资金356.4亿元,累计新引进企业754家,其中世界500强8家、国内500强14家、行业百强28家。重点项目建设成果丰硕,累计建成252个,完成投资486亿元。五年来,连续成功举办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会展的国际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我市食品名城的品牌效应更加彰显,漯河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三农”工作取得新成效。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52.9亿元,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粮食总产连续八年创历史新高,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到57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6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52家。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68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省前列。我市成功创建全国首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达到91.6%,小麦生产全程实现了机械化,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285公里,解决了6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户用沼气池发展到21.5万座,农村超市达到1249个。累计实现8.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解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2100户农民喜迁新居。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城乡管理水平,城市的吸引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40.9%,比2006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大力度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建成了435公顷的沿河景观带。漯河新区获得批准,西城区建设全面启动,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62万人。新建、改造市区道路70条,改造背街小巷142条,铺设供水管网76公里、燃气管网456公里、热力管网41公里,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1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行动成效明显。全面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我市相继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优秀城市等称号。

  ——民生质量得到新提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市人民享受到了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每年坚持实施民生工程,各级财政累计投入223亿元用于民生改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2.4万人和40.6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1%,共有692万人次获得医疗补偿10.3亿元;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成效明显,27.5万名六十岁以上的农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保险金;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与2006年相比,城市低保标准由每月的130元提高到26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年的720元提高到13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由每年的1200元提高到2240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3.2万套。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3.3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万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8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我市荣获“中国创业之城”称号。

  ——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科技、人才工作得到加强,新建2个院士工作站和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突出,“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普通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年保持万人以上,漯河医专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职业教育全省领先,职业技术学院荣获河南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民办食品职业学院申办成功,技师学院获得批准。改扩建了一批市、县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了125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我市连续五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文化旅游业发展加快,新创建3个国家3A级景区,新建4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60个农家书屋,许慎文化园、陈星聚纪念馆建成开放。群众体育工作继续保持全国先进。移民安置和对口援建工作圆满完成。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土地管理三大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审计、统计、人防、气象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史志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慈善事业等取得新成效,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驻漯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军民融合式发展进一步深化,我市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依法治市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我市成为全国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示范城市、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市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市、全省安全生产优秀市、平安建设先进市和信访工作先进市。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的五年,实现了“十一五”精彩结局、“十二五”良好开局,漯河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一个稳健发展的黄金期。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驻漯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漯河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只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集中精力抓工业,齐心协力抓招商,不遗余力抓项目,就一定能够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只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敢于争当先锋,勇于改革创新,善于营造环境,就一定能够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深入体察民情,充分尊重民意,切实改善民生,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只要始终坚持务实重干、求实求效,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科学运作、雷厉风行,就一定能够不断开创各项建设事业新局面,谱写漯河跨越发展新篇章!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服务业发展薄弱;重大项目较少,支撑全市快速发展的后劲不足;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环境尚不宽松。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规划滞后;城市配套功能不完善,供热等基础设施不健全;城市公交、小区物业等方面的改革、整顿亟待加强。就业、医疗、上学、住房等民生改善方面与广大群众的期待尚有一定差距;弱势群体救助、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方面的机制还不健全。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服务效能不高;精神懈怠、作风浮躁、贪图安逸、奢侈浪费等现象在个别干部身上明显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二、今后五年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根据市六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质量立市为指导方针,以富民强市为根本目的,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一区两城一中心”战略目标,着力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经济发展速度全省领先。到2016年,经济总量、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比2011年翻一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力争进入中原经济区前列。

  ——改革开放水平全省领先。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形成。开放型经济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中原经济区开放新高地。

  ——“三化”协调发展全省领先。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到2016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构建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临颍和舞阳两个县城为组团、10个中心镇为节点、50个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现代城镇体系;形成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推进格局,创建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先行区。

  ——群众幸福指数全省领先。城乡居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致力把漯河建成中原经济区幸福家园。

  今后五年,重点抓好四大任务。

  强力推动三次产业大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全面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壮大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加快解决农技推广、农信服务、农田水电路配套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农业农村服务网络全覆盖。到2016年,建成粮食万亩示范方4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60个,粮食生产全程实现机械化,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省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市。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和主导产业,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以千亿双汇为龙头,以一大批超50亿元、超10亿元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两千亿食品产业、超千亿化工产业、超千亿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漯河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食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最大的造纸基地、全省重要的盐化工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餐饮娱乐、金融服务和房地产业,加快建设中心商务功能区和县区特色商业区,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格局。

  强力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大突破。以更宽的视野拓展开放领域,以更优的服务营造开放环境,大力度抓好招商引资,高起点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入驻漯河、更多的外来资金投向漯河。到2016年,全市实际利用境外资金突破10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速均在20%以上。集中精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谋划实施一批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税收贡献多的重大项目,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到22%以上。以项目的大建设,拉动投资大增长,推动漯河大发展。

  强力推动城市品位大提升。坚持以高端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以精致设计凸显城市个性,推动城市功能现代化、城市服务专业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努力实现三年面貌大改变、五年品位大提升。继续高标准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全面完成二期开发建设任务。加快推进漯河新区、西城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旧城区、城中村和背街小巷改造,五年内建成区城中村和背街小巷基本改造完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建成区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全覆盖。围绕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水运通道为骨架的大交通体系,实现漯河连南贯北、通江达海的夙愿。加快“数字漯河”管理平台建设,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到2016年,“双百”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滨水城市特色充分彰显,努力把漯河建成功能完善、环境秀美、品位高雅、生态宜居的中原时尚之都。

  强力推动民生质量大提高。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继续实施民生工程,确保民生得到较大改善。着力破解“四个难题”: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7万人,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万套,有效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难问题;在全市新建各类幼儿园150所、小学17所、初中10所,有效解决入园难、入学难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有效解决群众看病贵、就医难问题。着力实现“四个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全覆盖;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拓宽计生服务领域,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扎实开展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着力提升“四个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全民创业行动,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社会救助,提升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深化乡村清洁工程,提升城乡一体化水平;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各位代表!目标催人奋进,漯河前程似锦。只要我们以更加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务实重干,砥砺奋进,加速前行,在新一轮竞争中勇立潮头,在加快“三化”进程中争当先锋,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跨越发展,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就一定会变成美好现实,漯河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三、2012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国际市场低迷、外需不足可能成为常态。我国经济增速回落与物价仍处高位相互交织,投资需求逐步放缓,居民消费增长难度加大,需求不足上升为经济运行主要矛盾。国内区域之间围绕市场、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展开的竞争日趋激烈,我省各地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机遇、竞相发展的势头更为强劲,我市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产业加快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争取国家支持。随着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意见的出台,我市与省政府有关部门签订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将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市已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尤其是温家宝总理视察漯河,极大鼓舞了全市上下的士气,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好、稳中求快,以更大的气魄、更强的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持续保持好趋势、好态势、好气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省定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要坚定不移地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一)坚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致力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城镇化水平低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聚焦点,必须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式的综合性举措,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坚持以全域理念完善规划体系,以精品意识提升规划水平,以铁的手腕严格执行规划。开展“规划提升年”活动,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评审和报批工作,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高水平规划设计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深入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工作,完成10个重点镇主要街区控制性详规、50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强化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突出抓好沙澧河开发带、漯河新区、经济开发区、西城区“一带三区”建设,着力抓好投资60亿元的十大城建重点工程。深入推进沙澧河开发建设,圆满完成一期建设任务,科学规划设计二期工程,全面掀起建设热潮。加快漯河新区和西城区开发建设,漯河新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西城区高铁客运站、环城水系、城市规划馆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按照一级公路标准,对107国道漯河境全线实施升级改造,将市区段改造成城市道路。新建、改造交通路、建设路、新东环等12条道路,规划建设中心城区外环快速通道,加宽、改造交通路沙河大桥,加快推进沙颍河复航工程及漯河港项目建设,新建、改造一批供排水、供气、供热工程。开工建设泰山路、舟山路等5座提排泵站,切实解决市区主干道积水问题。开工建设市污泥处理厂和3个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新建、改造星级公厕20座、垃圾中转楼5座。改造10个城中村、24条背街小巷。持续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提升行动,全面整治交通秩序、经营秩序、市容市貌和违法建设,深化城市公交改革;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综合整治10个老旧住宅小区。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和网格化管理,建成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郾城、源汇、召陵三区和经济开发区、西城区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各区更好地协调发展。强化县城和重点镇承载承接作用。进一步明确临颍、舞阳两个县城的产业定位和功能分区,发挥特色优势,错位竞争发展。加快颍北新区、舞北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吸引产业和人口向县城集聚,促进产城互动发展。推进重点乡镇内涵式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速人口向城镇集中,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突出、优势明显、功能完善的小城镇。强化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按照“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重点选择产业集聚区规划区内、城乡接合部、中心镇周边村庄率先推进。通过加大财政、信贷投入、实行以奖代补、整合涉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从今年开始,每个县区每年建设2个入住5000人以上的新型农村社区,努力培育一批规划标准高、建设规模大、产业支撑强、配套功能全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坚持以扩大开放为动力,致力抓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把扩大投资作为第一动力,锲而不舍,强力推进,努力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新突破。今年,新签约项目总额达到4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其中超亿元项目60个以上,超5亿元项目20个以上,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00亿元以上,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以上。着力提升招商水平。突出产业招商,围绕食品、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吸引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集群发展,加快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突出招大引强,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央企、省企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重点联系,注重招商质量,力争再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和重大项目。要高标准办好第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力争投资项目签约额、贸易合同签约额均超过200亿元。同时,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不断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着力抓好重点项目。全面加强与上级部门沟通对接,认真落实市厅战略合作协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里的规划。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落实年”活动,加大对签约项目的跟踪问效,全面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加强重点项目质量监管,防止劣质工程和资金浪费现象。今年,安排市级重点项目140个,其中列入省级重点项目42个,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切实抓好双汇第二工业园二期、可口可乐二期、统一食品、雅客休闲食品、美国嘉吉果糖等食品产业项目,抓好中鼎矿用救生舱、方达生物制药工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抓好富铭制冷剂、中盐60万吨制盐、兴茂钛6万吨钛白粉等化工产业项目,抓好银鸽第六生产基地、曙光医疗器械三期、宏福制鞋二期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持续掀起重点项目建设新热潮。着力优化发展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形象、环境就是品牌、环境就是效益的理念,全方位加强规范管理,大力度提升服务水平。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项目,深化政风行风评议、涉企科室评议活动,努力营造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对破坏发展环境的各种行为,特别是对那些漫天要价、强装强卸、恶意阻工等干扰重点项目建设的行为,要硬起手腕,重拳整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三)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致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结构,做强优势产业,做优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切实增强工业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打造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做大做强食品产业,支持龙头企业快速膨胀,推动中小企业优化提升,重点抓好肉制品、面制品、饮料和休闲食品等产业发展,加快发展食品包装、食品机械等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完善产业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视察漯河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讲安全、讲质量、讲诚信、讲责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切实提升食品名城建设水平。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召陵东兴电子产业城,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着力提升壮大化工产业,加快发展以盐化工、氟化工、钛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和终端消费品延伸,不断膨胀发展规模。培育骨干企业群体。实施“工业企业双50行动计划”,筛选50家骨干企业和50家高成长性企业,重点支持其上项目、扩规模、搞重组、增效益。实施“企业创新年活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企业上市培育辅导,力争今年企业上市实现新突破。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加大市、县区财政对国有信用担保公司的注资力度,提升担保能力;强化政府推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商业银行和地方小法人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探索实行对小微企业新上项目给予财政贴息,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同时,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技术、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调整优化规划布局,高起点修编6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扩容规划,力争新增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以上。强化产业集聚区融资功能,创新融资模式,增强融资能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推进道路、供排水、标准化厂房、公租房建设,完善文化、卫生、教育、交通、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实现产城互动融合发展。今年,全市6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3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00亿元,实现税收25亿元。支持经济开发区加快发展。出台扶持政策,拓展发展空间,调整功能布局。规划建设“中国食品百强企业园”,加快形成名企名品集聚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国家级开发区形象,努力把开发区建成全市产业发展核心区、新型城镇化引领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改革创新先导区,继续保持全省产业集聚区“十强”位次,力争进入中西部地区国家级开发区先进行列。

  (四)坚持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致力做好“三农”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示范方建设工程,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永久性粮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资金支持,加大市、县区财政投入,整合涉农资金,着力打造舞阳、临颍、郾城三个10万亩粮食示范基地。特别要抓好泥河洼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努力打造成全省连片规模最大的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选择一批上下链接、合作紧密、以就地加工为主的农产品产区,集中力量培育优质农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品牌,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年,新增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以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为重点,加快现代化高效农业和都市农业发展,新建5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开展蔬菜产业提升行动,绿色有机蔬菜认证面积扩大到7万亩。深入推进“双汇产业化工程”,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突出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市。继续深化农村改革。认真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办证,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受侵犯。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建中原经济区城乡绿化一体化示范市。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深化粮食、供销等改革,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改革任务。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并举,不断提高防洪除涝抗旱能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开工颍河等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启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新改造中低产田4万亩,新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新解决8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境内干线公路152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0公里以上,改造农村公路危桥10座以上,新建大中型沼气项目2个、户用沼气池8000座,改造农村危房3000户以上,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帮助1.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五)坚持以拓展提升为重点,致力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认真落实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以构建豫中南现代商贸物流中心为目标,加强规划引导,整合物流资源,培育壮大粮食、蔬菜、肉类、建材等重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双汇综合物流园区、淞江综合物流园区、中储粮物流园区、祥华汽贸物流园区、美的物流园区、闽豫钢材电子商务港等重点物流项目,着力打造物流品牌。同时,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业。充分发挥新玛特、千盛百货、丹尼斯等知名品牌的集聚效应,不断巩固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商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规划建设西城区高档商务区,提升郾城区老商业区。依托中华名吃娱乐城,积极引进一批知名品牌,着力打造餐饮娱乐休闲集聚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挖掘和综合利用许慎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特色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精心培育以许慎文化园、南街村、小商桥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游,以双汇、可口可乐等知名企业为代表的特色企业游,以沙澧河沿河观光、休闲娱乐等为主的生态休闲游。建成小商桥景区、开源景区,加快演艺中心、旅游服务中心和沙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支持市豫剧团、杂技团创新发展。完善公共文化体系,加大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打造周末沙澧文化超市等群众文化品牌。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业,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注重发展养老服务业,新建1所综合性养老机构;加快发展信息、会展、社区服务、电子商务等服务业,积极推进市区老工业厂区“退二进三”。努力优化房地产业。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1万套,新开工建设1.2万套。大力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吸引更多的人来漯河购房安家、就业创业。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六)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致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牢牢把握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以财政的大投入,推动民生的大改善。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企业。深化全民创业,积极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重点抓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帮扶工作,力争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培训2.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1.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切实加强社会保障。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职工工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优抚对象补助的正常调整机制。今年,全面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机关公务员津补贴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今年,在全市新建各类幼儿园75所,在市区新建初中、小学各2所,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完成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全力支持医专升本,加快职业技术学院、食品职业学院和技师学院发展。加强校车、校园安全管理。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续建、改扩建一批市、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深入推进科教兴漯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加快实施质量立市战略,全方位提升质量水平。承办好世界女排大奖赛等体育赛事,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文明素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关心妇女、儿童、残疾人、老龄、慈善等事业发展。加强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建设,支持驻漯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继续做好统计、人防、气象、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史志档案等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法治城市建设,抓好“六五”普法教育和“四五”依法治市工作。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高度重视安全生产,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强化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群众信访、社会治安等工作,深化平安漯河建设,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在推进以上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将更加努力办好省定、市定民生实事。今年,要办的15件民生实事已经确定,并正在实施。尽管财力很紧、任务很重、困难很多,但我们决心很大、信心很足、措施很硬,市本级预算已安排68%的财政性支出用于民生工程,让我们的城乡居民更多、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新一届政府肩负着承前启后的神圣使命,担当着富民强市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坚持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深入推进“两转两提”,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努力提高决策力、创新力、公信力和执行力,促进行政运行更加阳光、更加高效、更加廉洁。

  努力打造法治政府。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坚持“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健全重大事项公共参与、社会听证、专家论证、咨询机构评估、信访稳定评估等机制。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支持政协参政议政,切实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公等行为,坚决查处!

  努力打造务实政府。坚持求真务实,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把全部心思用在干事创业上,把所有精力放在狠抓落实上,把一切工夫下在求实求效上。坚持高树标杆,勇争一流,勇于创新,全力以赴谋大事、干大事。坚持率先垂范,在重点工作、难点事务、关键问题上,靠前指挥,勇挑重担。坚持责任为重,遇到矛盾和问题,不回避、不推诿、不拖延,敢抓敢管、敢做敢当!

  努力打造高效政府。加快建立高效创新服务机制,坚持高效率、高速度,压缩会议数量、精简会议规模,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减少往来应酬,集中精力抓推进、抓落实。坚持立即办、马上办,急事急办、要事快办、特事特办,杜绝不作为、摒弃慢作为、惩治乱作为。坚持说了算、定了干,议而能决、决而能行、行而能果,切实做到雷厉风行、快捷高效、政令畅通!

  努力打造为民政府。民生无小事,关乎民生的事再小,也是政府的大事。深怀爱民之心,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把群众当作亲人,始终做到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恪尽为民之责,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要事,把服务人民视为第一职责,力求作出的每一个决策都能反映群众意愿,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能符合群众利益。多办利民之事,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扎扎实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殷实、更幸福、更自豪!

  努力打造廉洁政府。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加大纠风和专项治理力度,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财政支出管理,今年,公务接待费、公车购置费、因公出国(境)经费保持零增长,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三农”上、投入到扶持企业发展上、投入到民生改善上。重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强化行政督查。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和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决不滥用职权,决不以权谋私,以廉政建设的扎实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美好前景激励着我们,全市人民的热切期待鼓舞着我们。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团结拼搏,开拓前进,为加快“一区两城一中心”建设、实现漯河在中原经济区快速崛起而努力奋斗!

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